三十年,可以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,可以让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壮年,也足以使我们的城市、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象一股春风,吹绿了大江南北,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。生于七十年代的我可以说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,人们的衣、食、住、行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七十年代,国人眼中的世界是黑、灰、蓝的不变组合,不分男女和老幼,似乎追求色彩与个性对于那个年代的国人来说好象是一种罪过。我记得小时候,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。家里的衣服总是哥哥姐姐穿小了弟弟妹妹穿,以至最后辨不出服装的颜色与质地。那时,孩子们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过年时穿上一身崭新的衣服。现如今,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开始大胆的追求服装的色彩与款式,从价格、质地到品牌无不讲究。严冬季节仍然有穿着单薄裙子的少女翩然走过,昨天巴黎时装周、米兰时装节展示的服装样式,你在今日街边见到也不足为奇,中国服装流行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已与世界同步。
民以食为天。吃的好坏似乎成了界定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。记得70年代时,我们随父母在兰州居住,那时吃粮要粮票,吃糖要糖票,吃肉要肉票,买布要布票……,国民经济发展缓慢,物资匮乏,人们生活水平偏低,吃上一顿鸡鸭鱼肉也要等到过年。而现如今,买米、买油、买肉不用那么劳心费神,在农贸市场、超市可以随意选购,想买多少就买多少。菜篮子里越来越丰富,品种不再单一,母亲现在常说的一句话:咱们现在天天在过年呀。我们听了总在一旁咯咯的笑,笑声里满载着幸福与满足。
谈到“住”,那变化是最大的。记得82年我们举家迁到杨凌,那时杨凌给我的印象是荒凉、简陋。老街仅有几家商店,西农路凹凸不平,两边是高高的土墙,一到晚上漆黑一片,我们哪还敢出门。在改革发展的形势下,杨凌这座农业老城。也搭上了经济发展的“顺风车”。中央领导多次视察、拨款,高度重视杨凌的发展。现如今,道路宽敞,商店、高楼鳞次栉比……杨凌,这座中国唯一“农科城”,绿树环绕,环境优美,身为杨凌人我们深感自豪。1999年杨凌第一批经济适用性住房建成,解决了几千户人的住房问题。我们化建广大员工也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。公司领导班子以人为本努力改善职工办公、生活条件,从过去的“油毛毡棚是我家”,变成了现如今的“水、电、暖齐全的职工公寓”;职工的生活住房也得到很大改善。公司02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高八层、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陕西化建大厦;今年7月高11层的兴平化建大厦也基本建成。最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公司在总部杨凌购地130亩,投资1.5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住小区《化建家园》,其中21栋职工住宅已经基本建成,职工即将乔迁新居。这些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,也使职工切身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,更进一步激励了职工们投身创业的豪情。
有句话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可见“行”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尤为重要。经过这三十年,交通运输可谓飞速发展。七八十年代人们出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首属自行车,那时有一辆好的自行车都是很自豪的事情。现如今,摩托车、电动车甚至私家小轿车已司空见惯。杨凌,现在也是远近颇负盛名的旅游、人文景观盛地,水上运动中心、博览园、国际会展中心、神农度假村、教稼园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。闲暇时带着孩子陪着家人到这些地方浏览一番,那可是最惬意的事情。
弹指一挥间,三十年过去了,这期间有许许多多的成就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。我们的生活和观念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,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,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,这些变化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“建设大军”的勤劳与智慧外,最主要还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,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在时代前进的民族之林,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,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。(韦霞)